前 言
兒童口腔患者接診是一門技術,最困難的就是怎樣與患兒建立親切、信賴的關系。兒童口腔醫(yī)師應品格高尚,尊重他人,富有同情心、愛心、耐心;要有良好的表情和態(tài)度,動作輕柔,心理敏感力要強;技術要熟練,治療要穩(wěn)、準、輕、快,盡量避免和減輕患兒的痛苦。這樣就會有助于消除患兒的緊張心理。
一、3歲以下
低齡兒童由于說理無效,對過于躁動者可用適量鎮(zhèn)靜劑或安眠藥。其姿態(tài)需要穩(wěn)定的支持,可由母親抱坐在治療椅上,診療時可在健側加上頜墊,嚴防分泌物嗆入氣管。對較大的患兒在治療前和治療中用兒童易于理解的語言告知將要做什么,會有什么感覺。醫(yī)師張口誘導兒童模仿張口,也可以讓兒童摸摸口鏡、鑷子,使其減少對醫(yī)療器械的恐懼。開始用慢而輕柔的動作操作,觀察兒童的適應能力,逐步增加力度和速度。
二、3~6歲患兒
此類兒童心理遠未成熟,具有形象性和不隨意性。醫(yī)護人員和藹的表情和關心的語言就顯得非常重要,要讓兒童明白他所接受的檢查和治療是必要的。另一方面,又要鼓勵兒童自我控制和約束。在每一步診治手段結束時都應給予口頭表揚,以強化患兒的主動合作性,并把下一步要做什么診療簡略地告訴患兒,讓他感覺自己不僅是被檢查者,也是參與者。
對頑固性抵抗治療的兒童,不能輕易放棄診療或采用不耐煩的態(tài)度對待。而放任遷就又耗時費力,甚至導致病變發(fā)展而失去治療的好時機。因此,必要時需采取保護性固定的方法,如裹住患兒手腳,或家長坐在治療椅上抱緊患兒,將患兒雙手固定于其胸前,雙腿夾住患兒雙腿。對拒絕張口的患兒,強制性給予開口器或頜墊。對哭鬧拒不配合治療的兒童,過去也有醫(yī)護人員用手輕捂兒童口部,迫使患兒用鼻呼吸,常能使患兒很快安靜下來,這種方法稱為HOM (hand-over-mouth)法。許多學者反對此方法,目前已很少使用,使用前應獲得家長或監(jiān)護人的知情同意。對極少數(shù)狂躁不安、不聽說教的兒童可采用10%水合氯醛5~10ml口服或灌腸等方法。
三、6~12歲兒童
這個時期的兒童,心理日趨成熟,也具有基本的個性,心理處于一種相對平靜和沖突較少的階段。絕大多數(shù)受過學校嚴格的組織紀律訓練,有一定的自我約束力和忍耐力;其行為中具有社會性情緒色彩,較難強制。診治過程中主要靠講道理以取得患兒的配合,在治療中隨時給予一些保證和贊許是很有效的。
來源:牙友大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