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zhàn)傷、交通事故傷及地震傷等全身部位傷中,口腔頜面部損傷約占15%以上,口腔頜面損傷可能會造成阻塞性窒息、失血性休克及嚴重的進食及語言障礙。
地震傷的急救原則:1、解除窒息和呼吸道梗阻。 2、處理創(chuàng)傷性休克。 3、處理完全性饑餓。4、外傷止血、包扎、固定。
結合口腔頜面部創(chuàng)傷的特點按照急救原則進行闡述:
一.解除窒息和呼吸道梗阻
1.及早清除口鼻腔及咽喉部異物。
2.將后墜的舌牽出:可應用縫線、細鋼絲、曲別針等物;使傷員頭部墊高,偏向一側或采取俯臥位。
3.懸吊下墜的上頜骨骨塊:臨時用壓舌板、筷子、樹枝等物橫放于上頜雙側前磨牙處,將上頜骨骨塊向上懸吊,并將兩端固定于頭部繃帶上。
4.插入通氣導管:緊急情況下可插入通氣導管。必要時用粗針頭做環(huán)甲膜穿刺,隨后改行氣管切開。
二.止血
1.壓迫止血:
A.指壓止血法:面部出血: 用拇指壓迫下頜角前切跡的頜外動脈。
前頭部出血:壓迫耳前下頜關節(jié)上方的顳動脈。
后頭部出血:壓住耳后突起下面稍外側的耳后動脈。
頭面部較大的出血:壓迫頸部氣管兩側的頸動脈,但不能同時壓迫兩側。
B.加壓包扎止血法:用消毒的紗布,棉花作成軟墊放在傷口上,再用適當壓力加以包扎 。
C.填塞止血法:用于開放性和洞穿性以及竇腔出血。可將紗布、碘仿紗條從基地逐漸填塞,再用繃帶加壓包扎。
2.結扎止血:必要是可考慮結扎頸外動脈
3.藥物止血:將止血藥物、止血紗布、止血海綿等放置于創(chuàng)面,外加干紗布加壓包扎。全身應用安絡血、止血敏及立止血等藥物。
三.抗休克
臨床判斷休克的主要指標:血壓、脈搏、皮膚色澤與溫度、尿量等。休克早期心率的變化是重要指標,正常成人的心率上限達到120次/min,結合四肢皮膚變化是早期診斷休克教可靠的指征。
1.失血性休克的治療:首先要保證氣道通暢和止血有效。應該盡快地建立起兩條靜脈輸液通道。立即給予大量快速補液。對嚴重休克,應該迅速輸入1~2L的等滲平衡鹽溶液,隨后最好補充經(jīng)交叉配合的血液。為了救命,可以輸同型的或O型的紅細胞。在沒有通過中心靜脈插管或肺動脈插管進行檢測的情況下,就要憑以下臨床指標來掌握治療,即尿量需達到0.5~1.0ml/(kg.h),正常心率,正常血壓,毛細血管充盈良好,知覺正常。在針對大量失血進行復蘇之后,即在為補償失血而給予輸血之外,還應該再補給一定量的晶體液和膠體液,以便適應體液分離之需。
2.創(chuàng)傷性休克:多見于外傷,復雜骨折,燒傷,擠壓傷或大手術等。細胞外液轉(zhuǎn)移至受傷區(qū)域是除出血外造成低血容量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創(chuàng)傷性休克的治療原則大致同失血性休克,但在處理上應注意:1.HCT不能說明血容量丟失程度;2.需要止痛,鎮(zhèn)靜,并妥善處理受傷部位;3.緊急處理危急受傷部位;4.抗生素預防感染;5.血壓穩(wěn)定后及時手術。
3.感染性休克:除積極控制感染外,應針對休克的病生理給予補充血容量、糾正酸中毒、調(diào)整血管舒縮功能、消除血細胞聚集以防止微循環(huán)淤滯,以及維護重要臟器的功能等。治療的目的在于恢復全身各臟器組織的血液灌注和正常代謝。在治療過程中,必須嚴密觀察,充分估計病情的變化,及時加以防治。
有效循環(huán)血量的不足是感性性休克的突出矛盾。故擴容治療是抗休克的基本手段。擴容所用液體應包括膠體和晶體。各種液體的合理組合才能維持機體內(nèi)環(huán)境的恒定。膠體液有低分子右旋糖酐(每日用量為10%500~1500ml,一般為1000ml)、羥乙基淀粉(706代血漿)、血漿、白蛋白和全血等。晶體液中碳酸氫鈉復方氯化鈉液較好。休克早期有高血糖癥,加之機體對糖的利用率較差,且高血糖癥能導致糖尿和滲透性利尿帶出鈉和水,故此時宜少用葡萄糖液。
一般先輸?shù)头肿佑倚囚ɑ蚱胶恹}液),有明顯酸中毒者可先輸給5%碳酸氫鈉。擴容治療要求達到:①組織灌注良好:患者神情安寧、口唇紅潤、肢端溫暖、紫紺消失;②收縮壓>12kPa(90mmHg)、脈壓>4.0kPa;③脈率<100次/min;④尿量>30ml/h;⑤血紅蛋白回復基礎水平,血液濃縮現(xiàn)象消失。
四:防治感染
1.早期應用廣譜抗生素,如與口腔相同須聯(lián)合應用甲硝唑類抗厭氧菌藥物(甲硝唑液 0.5g 靜滴 2-3次/日)
2.注射破傷風抗毒素預防破傷風,輕者用1500U,重者用3000U。
五.包扎、后送
包扎:單眼包扎、四尾帶包扎、十字繃帶包扎
后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隨時觀察傷情變化?;杳詡麊T可采用俯臥位,一般傷員可采用側臥位或頭偏一側。搬動可疑頸椎損傷的傷員時,應多人同時搬運,一人穩(wěn)定頭部并加以牽引,其他人員以協(xié)調(diào)力量將傷員平直整體移動抬到擔架上。
六.口腔頜面部軟組織傷清創(chuàng)縫合術
口腔頭面頸部血運好,傷后十二小時內(nèi)仍可行清創(chuàng)術。
污染嚴重或已化膿感染的傷口不宜一期縫合,僅將傷口周圍皮膚擦凈,消毒周圍皮膚后,敞開引流。
多采用神經(jīng)阻滯加浸潤麻醉,嚴重的則可選用全麻。
清洗傷口周圍。注意充分顯露較深的傷口,去凈異物以及壞死組織、游離的骨折片。充分止血,必要時修整創(chuàng)緣,分層對位縫合,注意消除死腔,必要時放置引流條。如遇面神經(jīng)較大的分支、腮腺導管等損傷盡量一期吻合,如腮腺損傷為預防涎瘺可十字繃帶加壓包扎一周。舌體損傷應用大圓針、4-7號線縫合,注意勿使舌體縮短。
七.頜面部骨折固定:
松動牙固定術:用牙弓夾板將松動牙齒與鄰近正常牙齒固定在一起
骨折:手法初步復位上下頜骨骨折段,用牙弓夾板恢復上下頜骨牙列的完整性,以減少疼痛、出血及舌后墜。必要時予以頜間結扎外加彈力繃帶外固定,后送后再于醫(yī)院內(nèi)行切開復位內(nèi)固定術。
來源于口腔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