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9-88651307

牙醫(yī)—我們只有好產品

daqiula.cn

首頁常見口腔疾病 口腔黏膜病分類,看看你知多少?

口腔黏膜病分類,看看你知多少?

2015年11月05日08:56  人氣:-

一、基本病理變化
1.過度角化和角化不良
(1)過度角化:

過度角化也稱角化亢進,是指黏膜或皮膚的角化層過度增厚,臨床上為乳白色或灰白色。在組織學上可分為過度正角化和過度不全角化兩種。過度正角化是角化層增厚,細胞界限不清,細胞核消失,形成均勻性嗜伊紅染色的角化物,伴有粒層增厚且透明角質顆粒異常明顯;過度不全角化為增厚的角化層中胞核未分解消失,粒層增厚不明顯。

(2)角化不良:

角化不良也稱錯角化,為上皮的異常角化,在上皮棘層或基底層內個別或一群細胞發(fā)生角化。角化不良有兩種情況:一為良性角化不良,多在高度增生的上皮釘突中出現;另一種為惡性角化不良,有時可見胞核,細胞形態(tài)有一定異型性,見于原位癌及鱗狀細胞癌。

2.上皮異常增生

上皮異常增生和細胞非典型增生是兩個詞,為WHO(1978、1996)口腔癌和癌前病變研究中心提出:個別細胞改變稱為非典型性,上皮總的紊亂稱為上皮異常增生。

上皮異常增生可發(fā)生以下變化:

①上皮基底細胞極性消失;

②出現一層以上基底樣細胞;

③核漿比例增加;

④上皮釘突呈滴狀;

⑤上皮層次紊亂;

⑥有絲分裂象增加,可見少數異常有絲分裂;

⑦上皮淺表1/2出現有絲分裂;

⑧細胞多形性;

⑨細胞核濃染;

⑩核仁增大; 細胞站著力下降; 在棘細胞層中單個或成團細胞角化。并不是以上12項均出現才診斷為上皮異常增生,根據以上項目出現的數目,而分為輕、中、重度上皮異常增生。

3.棘層松解

棘層松解是由于上皮棘層細胞間張力原纖維及黏合物質發(fā)生變性、斷裂破壞,細胞間橋溶解,而使棘細胞間聯系力松弛、斷裂,嚴重時失去聯系,解離,則在棘層形成裂隙或癌。此種病變見于天皰瘡等。

4.皰

皰為黏膜或皮膚內儲存液體而成皰。皰的內容物有漿液(水皰)、血液(血皰)及膿液(腺皰)。

皰凸出于黏膜,表面呈半圓形,周圍有的有紅暈。皰的大小不一,小的肉眼僅可看出,大的如豌豆般大或更大一些,也可相互融合在一起,一般直徑超過5mm者稱大皰。小的水皰直徑在1~3mm,若聚集成簇,稱為皰疹。

口腔黏膜的皰由于經常接受機械刺激,所以皰形成后很快破裂,且不結痂,是由于口腔內經常有唾液濕潤的緣故。

在組織學上根據皰形成的部位可分:
(1)棘層內皰:

皰在上皮棘層內或在基底層上,有棘層松解,上皮細胞失去內聚力而分離。見于天皰瘡,也見于病毒性水皰 。

(2)基層下皰:

皰在基底層之下,基底細胞變性,使上皮全層剝離,見于黏膜良性類天皰瘡、多形滲出性紅斑。

5.基底細胞空泡性變及液化

基底細胞空泡性變及液化為基底細胞內水腫,較輕時細胞稍增大,胞質呈空泡狀,稱空泡性變;水腫嚴重時,基底細胞即發(fā)生液化溶解破碎,基底細胞排列不齊,基底膜不清,甚至消失。此種病變常見于扁平苔蘚和紅斑狼瘡。

6.糜爛和潰瘍

糜爛為上皮淺層破壞,未侵犯上皮全層稱糜爛??捎蓹C械刺激或藥物燒傷而引起,也可繼發(fā)于水皰破潰后,如皰疹。糜爛面一般鮮紅,表面平滑而濕潤,可有疼痛。以后由上皮細胞增生而痊愈,并不遺留瘢痕。

潰瘍是黏膜或皮膚表層壞死而脫落形成凹陷為潰瘍。按其破壞組織的程度,可分為淺層潰瘍和深層潰瘍。淺層潰瘍只破壞上皮層,愈合后不留瘢痕,如復發(fā)性阿弗他潰瘍。

而深層潰瘍則病變波及黏膜下層,痊愈后遺留瘢痕,如復發(fā)性壞死性黏膜腺周圍炎。

潰瘍是多種多樣的,大小、數目、深淺均不一。檢查潰瘍時要注意邊緣是否整齊,有無倒凹;潰瘍面有無假膜形成;底部是平坦,還是有顆粒結節(jié);基底部有無硬結;是否向周圍浸潤。這些現象對于確定診斷及分析黏膜病特別是早期發(fā)現惡性病變都很重要。

7.斑

是黏膜或皮膚上的顏色異常,范圍一般較局限,大小不等,不高起,不變厚,也無硬度的改變,可為暫時性或永久性。紅色斑為黏膜固有層血管增生、擴張及充血。

黑斑可由于上皮基底層的黑色素細胞增多;也可由于黏膜固有層有噬黑色素細胞存在;或含鐵血黃素存在;黏膜內有某些金屬顆粒沉積也可形成黑斑,如銀汞沉著癥,在吞噬細胞內、血管壁的嗜銀膜及上皮的基底膜上均見棕黑色的細小顆粒。

二、常見口腔黏膜病
1.口腔白斑
(1)臨床表現:

白斑可發(fā)生在口腔各部位黏膜,以頰、舌黏膜最為多見。男性較為多發(fā),男與女之比為13.5∶1 。白斑為灰白色或乳白色斑塊,邊界清楚,與黏膜平齊或略為高起,舌舔時有粗澀感。根據臨床表現可分為均質型和非均質型兩類。

均質型可發(fā)生于口腔黏膜的各個部位,病損為白色,表面平坦、起皺、呈細紋狀或浮石狀。非均質型自斑亦見于口腔各部位黏膜,其表現為白色病損中夾雜有疣狀、結節(jié)、潰瘍或紅斑樣成分。

一般情況下,非均質型白斑較均質型自斑的惡變危險性高。白斑的發(fā)病部位也與惡變有重要關系,特別是發(fā)生在口底。舌腹部以及舌側緣部位的白斑,被認為是高危險區(qū),其癌變率比其他部位的口腔黏膜白斑都高,應提高警惕,并進行定期的追蹤觀察。

(2)病理變化:

白斑的主要病理改變?yōu)樯掀ぴ錾?,有過度正角化或過度不全角化,或兩者同時出現為混合角化。上皮單純性增生為良性病變,主要表現為上皮過度正角化,上皮粒層明顯和棘層增生,沒有非典型細胞。上皮釘突可伸長且變粗,但仍整齊且基底膜清晰。固有層和黏膜下層有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

上皮疣狀增生見于疣狀白斑,上皮表面高低不平呈刺狀或乳頭狀增生,表層有過度角化,粒層明顯,棘層增生。上皮下結締組織內可有慢性炎癥細胞浸潤。白斑伴有上皮異常增生時,其惡變潛能隨上皮異常增生程度的增加而增大。所謂“異常增生”其特征為細胞的不典型增生,喪失正常細胞成熟及分層過程,但較原位癌輕微。

2.紅斑
(1)臨床表現:

紅斑發(fā)病情況男性稍多見,最多見于41-50歲者。以舌緣、齦、齦頰溝、口底及舌腹較多見,有時出現多發(fā)病變。紅斑邊界清楚,范圍固定,臨床有不同表現:

①均質型紅斑:病變較軟,鮮紅色,邊界明確,表面光滑,不高出黏膜面;

②間雜型紅斑:紅白間雜,紅斑的基底上有散在的白色斑點,紅斑區(qū)可以是不規(guī)則形態(tài);

③顆粒型紅斑:邊緣不規(guī)則,稍高于黏膜面,表面不平整,有顆粒樣做小的結節(jié),似桑甚狀或似顆粒肉芽狀表面,微小結節(jié)為紅色或白色,此型并不少見,往往是原位癌或早期鱗癌的表現。

(2)病理變化:

口腔黏膜的紅斑雖然不如白斑多見,但在組織學上其惡性者所占的比例卻很高。均質型紅斑在鏡下有的表現為上皮萎縮,有的為上皮異常增生或原位癌。顆粒型紅斑大多為原位癌或已經突破基底膜的早期浸潤癌,只有少數為上皮異常增生,這種類型的癌可以面積較大,也有的表現為多中心性生長。

顆粒型形成的機制是上皮釘突增大處的表面形成凹陷,而高突的結締組織乳頭形成紅色顆粒。紅斑的表面上皮由不全角化層所覆蓋,釘突之間的上皮萎縮變薄,結締組織中血管增生且擴張充血,因此臨床表現為紅斑。
3.口腔扁平苔蘚
(1)臨床表現:

本病好發(fā)于40-49歲的女性,患病率為0.5%左右,發(fā)病部位多見于頰、舌、唇及牙齦等黏膜,病變常為對稱性分布,尤以頰黏膜最為多見。典型病損是在黏膜上出現白色或灰白色的條紋,條紋之間的黏膜發(fā)紅,這些條紋可呈網狀、線狀、環(huán)狀或樹枝狀。

發(fā)生在舌黏膜的扁平苔蘚一般為灰白色斑塊狀, 似黏膜表面滴了一滴牛奶,比白斑色淺,且不似白斑高起、粗糙。本病在臨床常分為六型:網狀型、丘疹型、斑狀型、萎縮型、潰瘍型及皰型。以網紋型最為多見。皮膚病變的特征為圓形或多角形扁平丘疹,中心有凹陷,開始為鮮紅色或紫紅色,以后逐漸變淺成為褐色斑。

(2)病理變化:

在黏膜的白色條紋處,上皮為不全角化層,在黏膜發(fā)紅部位,則上皮表層無角化,且結締組織內血管可有擴張充血。一般棘層增生較多,也有少數棘層萎縮。上皮釘突顯示不規(guī)則延長,少數上皮釘突下端變尖呈鋸齒狀?;准毎麑右夯?、變性,因此,基底細胞排列紊亂,基底膜界限不清,基底細胞液化明顯者可形成上皮下瘤。

黏膜固有層有密集的淋巴細胞浸潤帶,其浸潤范圍一般不達到黏膜下層。研究證實這些浸潤的淋巴細胞主要是T細胞。在上皮的棘層、基底層或黏膜固有層可見圓形或卵圓形的膠樣小體或稱Civatte小體,其直徑平均為10μm左右,為均質性嗜酸性,PAS染色陽性呈玫瑰紅色。這種小體可能是細胞凋亡的一種產物。

電鏡觀察可見基底細胞內線粒體和粗面內質網腫脹,胞質內出現空泡,嚴重者空泡多而大,結構消失。基底細胞和基膜間半橋粒數量減少,可見基膜增殖、斷裂和脫位。在上皮內可見白細胞,且有變性現象。

4.慢性盤狀紅斑狼瘡
(1)臨床表現:

慢性盤狀紅斑狼瘡主要發(fā)生于口頰部的皮膚與黏膜,多無全身性損害。先發(fā)生于皮膚的外露部位,面部的鼻梁兩側皮膚呈鮮紅色斑,其上覆蓋白色鱗屑,稱之為蝴蝶斑。

還可發(fā)生于面部其他部位或于背等處,為圓形紅斑,當揭去其上面的鱗屑,可見擴大的毛囊,在鱗屑的內面,可見呈棘狀突起的角質栓塞??谇徊课欢喟l(fā)生于唇頰黏膜,其特征為紅斑樣病損??捎忻訝€、出血,在唇紅部可出現結痂。陳舊性病變可有萎縮、角化,病損周圍可見白色放射狀條紋。

(2)病理變化:

上皮表面有過度角化或不全角化,粒層明顯,角化層可有剝脫,有時可見角質栓塞;上皮棘層變薄,有時可見上皮釘突增生、伸長;基底細胞發(fā)生液化、變性,上皮與固有層之間可形成裂隙和小水皰,基底膜不清晰;

上皮下結締組織內有淋巴細胞浸潤,主要為T細胞;毛細血管擴張、管腔不整, 血管內可見玻璃樣血栓,血管周圍有類纖維蛋白沉積,PAS染色陽性,管周有淋巴細胞浸潤;膠原纖維發(fā)生類纖維蛋白變性,纖維水腫、斷裂;基底膜增厚,PAS反應陽性。上述各種病理變化不一定同時存在,但這些變化對診斷本病具有一定意義。

5.口腔黏膜下纖維化
(1)臨床表現:

本病好發(fā)于20-40歲者,男女性別差異不大,易發(fā)于頰、軟腭、唇、舌、口底、咽等部位。早期無癥狀,以后口腔有燒灼感,尤其在食刺激性食物時更為明顯。大多早期出現皰,破潰后形成潰瘍。有的有自發(fā)痛、口干、味覺減退。后期開口困難,不能吹口哨及吹滅蠟燭,語言及吞咽困難??谇火つぷ儼祝p度不透明,觸診發(fā)硬,可發(fā)現纖維條索。舌病變時舌乳頭萎縮,運動受限。

(2)病理變化:

主要變化為結締組織發(fā)生纖維變性,可分為四個階段:

①最早期,出現一些細小的膠原纖維,并有明顯水腫,血管有時擴張充血,有中性粒細胞浸潤;

②早期,緊接上皮下方有一條膠原纖維玻璃樣變帶,再下方膠原纖維間水腫,有淋巴細胞浸潤;

③中期,膠原纖維中度玻璃樣變,輕度水腫,有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

④晚期,膠原纖維全部玻璃樣變,血管狹窄或閉塞。上皮萎縮、上皮釘突變短或消失,有的上皮增生、釘突肥大,上皮細胞內有空泡,上皮有時出現異常增生。在張口度嚴重受損的患者,則可見大量肌纖維壞死。

電鏡見上皮細胞間隙增寬,可見大量游離橋?;蚣毎槠?。線粒體數量明顯減少,部分線粒體腫脹。膠原纖維大量增生。呈束狀分布,有的膠原纖維排列雜亂。病變嚴重者,膠原纖維變性,周期橫紋消失,甚至呈灶性崩解。

6.天皰瘡
(1)臨床表現:

口腔黏膜的天皰瘡可廣泛發(fā)生于多個部位,以軟腭、頰及齦黏膜最為多見?;颊咭灾心耆司佣啵渲信陨远嘁?。皰壁很薄易破裂形成糜爛面,如發(fā)生在唇紅部病變,殖破裂后形成結痂。糜爛的黏膜面遠比皰的面積為大,采用探針沿皰底向周圍外觀上似健康的黏膜上皮輕微挑撥,如出現剝離,說明有周緣擴展現象,周緣擴展是天皰瘡的主要臨床特征。

此外,從表面看似乎為正常的皮膚或黏膜,如加壓刺激或摩擦后易形成痛或脫皮,這種特點稱為Nikolsky 征陽性??谇火つび捎诿訝€或繼發(fā)感染,通常疼痛明顯。由于皰液破裂后大量體液蛋白丟失,致使全身衰竭,死亡率較高。

(2)病理變化:

本病的病理特征為棘層松解和上皮內皰形成。由于皰壁薄且脆弱易破,以及有周緣擴展現象,很難切取到完整的皰,但鏡下仍然見到松解的棘細胞,這種上皮細胞沒有細胞間橋,細胞腫脹呈圓形,核染色深,常有胞質暈環(huán)繞著核周圍,這種游離為單個或數個成團的細胞,稱之為天皰瘡細胞。

如皰頂破裂脫落,依然可見到上皮的基底細胞附著于結締組織的上方,往往在皰底可見不規(guī)則的乳頭向上突起呈絨毛狀,這些乳頭表面均排列著單層的基底細胞。如將早期新鮮的大皰剪去皰頂,刮取皰底組織進行涂片,用姬姆薩或蘇木精伊紅染色,可觀察到上述的天皰瘡細胞。在上皮下黏膜固有層可見中等程度的炎癥細胞浸潤,主要為淋巴細胞及少量嗜酸性粒細胞。

免疫熒光技術見松解的棘細胞膜周圍亦可見翠綠色的熒光環(huán)。

7.良性黏膜類天皰瘡
(1)臨床表現:本病主要好發(fā)于50 歲以上的老年人,口腔黏膜中最易發(fā)生于牙齦,此外腭、頰、舌等部位黏膜也可受累。發(fā)生于牙齦時其表現為發(fā)紅、水腫,類似于剝脫性齦炎。也可形成皰性病損,一般皰壁較厚,色灰白,無周緣擴展現象,破潰后形成的潰瘍面不擴大。類天皰瘡一般不侵犯口唇。


(2)病理變化:形成上皮基底層下皰,基底細胞變性,病損部位的上皮全層剝脫,結締組織表面光滑,膠原纖維水腫,其中有大量淋巴細胞浸潤。晚期黏膜固有層纖維結締組織增生。根據上皮剝脫后結締組織表面無殘留的基底細胞層,且上皮層內無棘層松解,可與尋常性天皰瘡進行區(qū)別。

8.念珠菌病
(1)臨床分型:

念珠菌病臨床可分為:

①急性假膜性念珠菌?。河址Q雪口病,其特征為頰、舌、腭及口角黏膜上形成乳白色絨狀斑膜,狀似凝乳,略為凸起。白色斑膜不易撕掉,強行撕下則成為出血面,且不久又為新的斑膜所覆蓋。

②慢性增生性念珠菌?。河址Q白斑型念珠菌病,口腔黏膜有硬而白的斑塊,可存在多年,有時伴有皮膚念珠菌病。

③ 慢性萎縮性念珠菌?。杭赐醒佬钥谘祝瑸榱x齒承壓區(qū)有彌漫的炎癥,常伴有口角炎癥。

④ 肉芽腫性念珠菌病。

(2)病理變化:

黏膜病變一般為亞急性或慢性炎癥。念珠菌侵入組織,引起上皮表層水腫,角化層內有中性粒細胞浸潤,常形成微小膿腫。上皮棘層增生,上皮釘突呈圓形,基底膜部分被炎癥破壞。

在角化層或上皮的外1 / 3 處可見菌絲,菌絲與上皮表面多呈垂直型或呈一定角度, HE 染色不甚清晰, PAS染色為強陽性。結締組織中有充血的毛細血管及大量淋巴細胞、漿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浸潤。

急性假膜性念珠菌病的白色斑膜;

鏡下見上皮變性壞死,并有大量念珠狀菌的菌絲及孢子。孢子的直徑約4μm,有清楚的斑膜,革蘭染色為陽性。真菌和孢子含有大量多糖類,PAS染色為強陽性,呈玫瑰紅色。孢子聚集成團,菌絲為細長桿形,呈串珠狀或分節(jié)狀。

病變處可做涂片檢查,方法為輕輕刮白色斑膜的表層,放置于清潔的載玻片上,滴加10%~15%氫氧化鉀(或氫氟化鈉)溶液,再加蓋玻片,放于光學顯微鏡下觀察菌絲及孢子。也可將涂片進行PAS 染色,觀察其菌絲及孢子。

肉芽腫性念珠菌病,為發(fā)生于黏膜的特異性肉芽腫性反應,主要在黏膜固有層形成含有巨細胞的肉芽腫,病變多見于舌、口唇及軟腭黏膜, PAS 染色在巨細胞的胞質內可見吞噬的芽胞,呈陽性反應。

9.肉芽腫性唇炎
(1)臨床表現:

本病多在青春期后出現, 一般從唇一側發(fā)病,逐漸另一側被侵犯,形成巨唇。唇部皮膚潮紅、硬結及腫脹,無可凹性水腫,唇腫脹可時輕時重,但不能痊愈。可伴有神經系統失調的癥狀,如偏頭痛、耳鳴、味覺及唾液分泌改變等癥狀。

(2)病理變化:

鏡下可見上皮下結締組織內有彌漫性或灶性炎癥細胞浸潤,主要見于血管周圍為上皮樣細胞、淋巴細胞及漿細胞呈結節(jié)樣聚集,有時結節(jié)內有多核巨細胞,類似結節(jié)病的組織表現,在結節(jié)中心部位無干酪樣壞死。

三、艾滋病的口腔表現
1.口腔毛狀白斑的病理變化

上皮釘突肥厚伸長,棘層明顯增生,表面不全角化(2003),有時脫屑。棘層常可見氣球樣細胞。

2.其他常見病變

口腔念珠菌病、HIV牙齦炎、HIV牙周炎、口腔Kaposi肉瘤、非霍奇金淋巴瘤。

來源于kq520.com

網友熱評

電話咨詢 產品中心 短信咨詢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