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朋朋,劉志順,秦宗長,天津市口腔醫(yī)院牙體牙髓病科
1病例報告
患者男,31歲,漢族,2012年2月因左上前牙腫痛于天津市口腔醫(yī)院牙體牙髓病科就診。患者1年前自感左上前牙疼痛,院外行開髓治療,現(xiàn)左上前牙出現(xiàn)明顯腫痛。
臨床檢查:22牙冠形態(tài)正常,舌側遠中畸形根面溝,舌側開髓孔,內(nèi)有食物嵌塞,唇側根尖區(qū)膨隆,壓痛,未捫及波動感,患牙探診(-),冷刺激測試(-),叩診(+),無松動,牙齦輕度紅腫,腭側牙周探診深度為5mm。
X線片顯示:22為近中、遠中2個牙根,根尖區(qū)透射影(圖1A)。診斷:22慢性根尖周炎、牙周炎。治療設計:根管治療加牙周治療。步驟:患牙于顯微鏡下清理髓腔嵌塞物,修整開髓洞型,隨即發(fā)現(xiàn)遠中根管口,于遠中根管口近中側仔細探查近中根管口,ET20超聲去除根管口牙本質(zhì)懸突,并以8號K銼疏通、擴大近中根管后拍攝診斷片,指示患牙為2根2根管(圖1B、C),根尖定位儀測量近中根管長度為19mm,遠中根管長度為19.5mm,用登士柏ProTaper旋轉鎳鈦銼序列預備至F2,質(zhì)量分數(shù)為0.5%的NaClO溶液沖洗,吸干,封氫氧化鈣?;佳劳谶M行牙周基礎治療、齦下刮治和根面平整。1周后待患牙腫脹消退,無叩痛,根管潔凈,無滲出時,以牙膠尖+AHplus垂直加壓充填根管系統(tǒng)。根管充填后拍攝根尖片,顯示根管充填恰填、嚴密(圖1D)。醫(yī)囑患者定期隨訪。術后半年復查,患牙無不適,牙齦無紅腫,根尖區(qū)暗影有縮小(圖1E)。
2討論
熟悉根管系統(tǒng)的正常解剖形態(tài)和變異情況,對臨床醫(yī)生有著重要意義。上頜側切牙多為單根單根管,2根2根管的病例報道較少。一些學者研究土耳其人群的恒牙,結果發(fā)現(xiàn):上頜側切牙根管變異較大,男性約有9%多于1個根管,女性則為10%,其變異類型多為Vertucci’s Ⅱ、Ⅲ和Ⅴ型,2根2根管者未見描述。Pecora等和Collins也分別報道2根上頜側切牙各1例。
Gu通過對11例有畸形根面溝的離體上頜側切牙進行顯微CT的掃描重建,并根據(jù)其畸形根面溝的嚴重程度將離體牙分為3類:Ⅰ類畸形根面溝根向延伸不超過牙根冠1/3;Ⅱ類畸形根面溝根向延伸超過牙根冠1/3,但較淺,牙根管系統(tǒng)正常;Ⅲ類畸形根面溝根向延伸超過牙根冠1/3,且較深,牙根管系統(tǒng)復雜,可出現(xiàn)C型根管或多根管等。
本例患牙與Gu的研究結果一致。筆者在治療中發(fā)現(xiàn):患牙近中根管細小,且根管入口與牙體長軸呈一定角度,提示尋找根管口時應仔細探查,借助顯微鏡等放大設備有助于對根管口的定位;由術前根尖片可知,患牙根分叉區(qū)根管壁薄弱,因此根管預備時應選擇合適的器械,避免對近中根管上段的過度切削和敞開,以防止帶狀側穿的發(fā)生?;胃鏈隙嘁娪谏项M側切牙,可發(fā)生于患牙腭側的近中、中部、遠中或近遠中同時發(fā)生,報道其發(fā)生率為2.8%~18%,畸形根面溝是細菌、毒素入侵的途徑,易導致牙周組織的破壞。
本例患者的患牙經(jīng)牙周檢查,探及畸形根面溝處牙周袋存在,推測其牙髓感染來源于此。術前建議患者根管治療后行牙周翻瓣術,修整或充填根面溝,患者拒絕,選擇保守治療,要求隨訪過程中視疾病進展情況,再決定手術與否。
綜上所述,臨床治療上頜側切牙伴畸形根面溝時應注意以下3點:1)患牙應盡早進行牙周干預治療,防止根面溝處牙周炎形成或進展,進而累及牙髓;2)伴畸形根面溝的側切牙可能存在根管變異,術前應拍攝X線片或行錐形束CT檢查,增加對患牙根管系統(tǒng)復雜性的認知;3)雙根上頜側切牙根分叉處的根管壁較薄弱,進行根管預備或樁道預備時應避免對根管上段過度敞開,以防止帶狀側穿的發(fā)生。
來源:國際口腔醫(yī)學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