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部分的口腔醫(yī)療機構,牙科的根尖片的拍攝工作都是由口腔醫(yī)生或是護士兼任。拍攝牙片,從理論到實踐操作,到熟練應用,都需要不斷學習摸索,非一日之功!回想最早學習拍片時,我也曾經拍出了一堆的廢片,自己失望,也麻煩了患者。雖然拍片有個熟能生巧的過程,但掌握一些正確的拍片方法與技巧,可以少走許多的彎路。我這篇文章在總體介紹一般牙科拍片的知識上,側重講解上頜后牙的根尖片的拍攝難點與對策。
評價一張牙片的好壞,主要是從清晰度,分辨率,擺放位置,整體布局及干擾影像這幾個方面來衡量。
雖然現(xiàn)在很多醫(yī)生認為可以花幾百塊買個進口的拍片定位器,拍片質量就OK了,不必去學所謂的落后的“角度平分線投射技術”。但分角線技術還是有一些優(yōu)點的,技術簡便,無需定位裝置,患者自行固定,圖片還是比較真實準確的。不少醫(yī)生買了“進口定位器”用了幾回也是束之高閣了。
(國外的拍攝牙科X光一般是在椅旁拍攝的,患者穿了防護服,醫(yī)生沒有,和我們國家完全不一樣。去年買X光機的時候,順便在淘寶買了一組國產小白象的定位器,如果用在立式X光機,使用起來還不錯,但是對于便攜牙科X光機不大適合,因為便攜的球管要緊貼患者的皮膚,才會更清晰!)
(上頜前牙的角度平分線投射法草圖!要想用單色的鉛筆表現(xiàn)層次感真難!這是去年底空余的時候用學生鉛筆畫的,水平有限。)
上頜后牙X光拍攝的難點的原因分析:
大家一直比較困惑的是上頜后牙的拍攝,總拍不好,一直懷疑是否是機器的問題。我認為難點在于:
A:我們人體的臉部肌肉密度非常大,頜骨的密度每個人的發(fā)達程度也不一樣,人的面部側方輪廓是有直面型,凸面型,凹面型,甚至有不規(guī)則型的。即使X光機器上有標準的刻度,但球管對面部的哪個投照體表標志會是更準確點呢?心里卻是茫然的。拍攝后牙的厚度,比我們手掌的最厚部位還要厚3分之一呢!
B:牙科膠片固定于上頜后部的舌腭面,很多人咽部較為敏感,輕微的刺激就會惡心,流口水,咽部易感,影響拍攝。如果以上操作不正確,則尤甚,增加患者的痛苦,影響片子的質量!
牙科拍片的影響因素:
一個牙片的拍攝成功固然與拍攝的每一個步驟,甚至是機器的性能,電壓,溫度相關聯(lián)。但我認為成功的關鍵在于:
A:三個位置:1 頭位(體位)是否正確?
2:片位是否正確?
3:X光的投照角度位置是否正確?
B:兩個角度 心里要有兩個角度的具體概念:垂直角度與平分角度
C:曝光時間的選擇與控制
D;X光的擺放和固定
E:暗室或者明室的洗片技術
(牙科投照假象線。。)
個人認為操作的核心是:怎么尋找球管相對應的面部的體表標志?
上頜11:鼻尖
上頜22:鼻尖與鼻翼連線的中點
上頜33:鼻翼
上頜45:瞳孔線做一下垂線與聽鼻線的交點
上頜5678:外眼角下垂線與聽鼻線的交點(顴骨下緣約一個橫指,相當于1厘米處)
下頜為:下頜下緣上1厘米處的假象相對應的牙齒位置上
(牙科拍攝常用的連接線!!)
(上頜前牙的拍攝示意草圖。。。球管是對鼻尖的!)
附圖如下:上頜磨牙拍攝示意
(上頜后牙的X光膠片放置擺放的部位分解!這是從1990年中期統(tǒng)編的口腔本科教材翻拍下來的,我自己總是畫不好。見笑了,諸位!)
患者的位置:患者坐于X光機椅子上,坐直,枕部靠在頭托上,使頭的矢狀面與地面垂直。聽鼻線與地面平行
膠片的放置位置:用普通3X4厘米牙科膠片,放置于上頜磨牙的舌腭面,膠片的短軸與上頜7的牙體長軸平行,膠片的邊緣超出磨牙下10毫米左右,(留出邊緣的目的是為了使膠片有良好的對比度,避免牙齒圖像超出膠片。)用對側的大拇指按壓在膠片的中央位置,即為上半部,其他的四個手指扇形展開,貼附在手的同側的面部皮膚上。
膠片焦點距離為20厘米,角度為+28度,有部分書上是+30度,使x 垂直于上頜磨牙長軸與膠片之間的角平分線,水平角度與磨牙鄰面平行。
體表標志:上頜56:兩眼向前平視,在瞳孔向下畫出一條垂下與鼻翼耳屏連線的交叉點(顴骨的前方)
上頜78:由外眼角向下方畫出一條垂線與與鼻翼耳屏連線的交叉點(顴骨的下緣)
尋找體表標志的方法:
一;垂線交叉法(上面已經介紹!)
二:簡易的”二指禪定位法“
來源:中華口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