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預(yù)知性 牙周外科處理
骨移植(一)
自1965年Nabers使用自體骨移植以來,現(xiàn)在出現(xiàn)了很多種骨移植材料進行骨再生,成為了再生治療的有效選擇之一。很多研究者對骨移植后的治愈樣式進行了組織學評價,其中很多顯示了牙周組織實現(xiàn)再生。然而,有報告表示移植骨和根面之間出現(xiàn)了結(jié)合上皮的入侵。這樣的結(jié)果差異,很大程度上會受到骨缺損形態(tài)、骨移植材料的種類、齦瓣的處理方法的影響,所以很難斷言單獨進行骨移植治療效果可以非常理想。GTR法的開發(fā)使得上皮深部增殖得以控制,所以骨移植和GTR法的同時使用可以更好的獲得良好效果
骨移植材料在骨再生中的作用考慮有如下三點:
骨傳導作用(Osteoconduction):移植受體區(qū)的細胞是骨形成的基礎(chǔ)。
骨誘導作用(Osteoinduction):移植受體區(qū)的未分化間充質(zhì)細胞分化成骨芽細胞,誘 導骨的形成。
骨增殖作用(Osteoproliferation):移植骨中的細胞自體增殖,直接行程骨質(zhì)。
另外,作為移植骨的材料,自體骨(autograft),同種異體骨(allograft),異種異體骨(xenograft),人工骨(alloplast)各有各的特征。
自體骨移植(Autograft)
自體骨移植材料被認為是再生能力最強的移植材料??谇粌?nèi)可以從拔牙窩、缺損部腭側(cè)、下頜后磨牙游離端、上頜結(jié)節(jié)部、頦孔部等取得??谇煌獠恐饕菑捏y骨處獲取,但是此部位的移植骨活性非常高,可能會引起根的吸收,所以在牙周組織再生中基本不使用。口腔內(nèi)采取的自體骨有骨傳導作用以及很強的骨誘導能力,而髖骨具有骨增殖能力。
自體骨的優(yōu)缺點
[優(yōu)點]
有維持組織細胞活性的可能性
早期產(chǎn)生血管再生?比其他骨材料有效
不會出現(xiàn)免疫反應(yīng)
[缺點]
難點是有時難以獲得足夠的量和質(zhì)量
手術(shù)部位可能會產(chǎn)生2處
移植骨粉的大小
關(guān)于移植材料的大小,太小會導致其被過早吸收,過大會導致沒被吸收而變成腐化骨,被作為異物排出。Zaner和Yukna(1984)的研究中,報告說能使用的移植骨粉最小的是210*105um,最大的是1559*789um,最為合適的是300~500um。異體骨和人工骨的大小是可以調(diào)整的,自體骨的情況,有必要利用咬骨鉗和捏骨器等、Osseous coagulum trap(OCT)等將移植骨塊粉碎到適當大小尺寸后在試用。
病例6 考慮到術(shù)后的美學性僅使用自體骨移植進行再生的病例 :
圖10-1
遠中部有8mm的牙周袋。上頜前牙部等需要考慮審美性的部位進行GTR法,但也可能會出現(xiàn)齦瓣壞死導致牙齦乳頭喪失,反而導致審美性變差的情況。
圖10-2 x片顯示的遠中部有垂直性骨缺損。
圖10-3 考慮到審美性,應(yīng)用牙齦乳頭保存術(shù)(Papilla preservation technique),進行了自體骨移植。
圖10-4 骨缺損部位進行骨修整結(jié)束的狀態(tài)。
圖10-5 利用Osseous coagulum trap,在下頜磨牙后墊三角部采取的自體骨。
圖10-6 進行自體骨移植后的狀態(tài)
圖10-7 緊密貼合根面讓牙齦復(fù)位的狀態(tài)
圖10-8 上頜腭側(cè)處縫合的狀態(tài)。為獲得一次性創(chuàng)傷治愈進行了緊密縫合
圖10-9 術(shù)后2周的狀態(tài)。牙齦乳頭獲得保存。較之使用GTR膜,自體骨移植更不容易引起牙齦乳頭的壞死。
圖10-10 術(shù)后2年的x片。確認骨水平獲得改善,牙周探診值在2mm以下
來源;中華口腔讀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