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發(fā)性口腔潰瘍是臨床常見病,病程遷延,反復發(fā)作??谇粷儾粌H僅是口腔疾病,“有諸內(nèi),必形諸外”,也是臟腑功能失調(diào)的外在表現(xiàn),治療必須抓住內(nèi)在本質,才能取得滿意的臨床療效。
典型病案
患者,女,46歲,因反復出現(xiàn)口腔潰瘍2年,伴神疲乏力就診。
患者2年來口腔內(nèi)反復發(fā)生潰瘍,時作時止,發(fā)時潰瘍處疼痛不適,影響進食、睡眠,曾服用維生素B2、一清膠囊、黃連上清丸等藥,并局部噴灑錫類散或西瓜霜噴劑,可暫時緩解疼痛,促進潰瘍面愈合,但不能根治,在勞累時易復發(fā)。因勞累致口腔潰瘍復發(fā)就診,疼痛不適,影響進食及睡眠,感神疲乏力,口淡無味,食納平平,二便調(diào)?;颊呙嫔偃A,口腔內(nèi)有3處潰瘍,瘡面色白,周邊呈淡紅色,舌質淡、邊有齒痕、苔薄白,脈細。證屬脾氣虧虛,虛火上炎,治宜益氣健脾,甘溫散火。
處方:生黃芪24 g,黨參12 g,白術15 g,甘草9 g,升麻9 g,蒼耳子15 g,辛夷15 g,牡丹皮12 g,生地黃12 g,玄參12 g,千里光15 g,虎杖15 g,白花蛇舌草15 g,徐長卿15 g。服藥14劑后,疼痛明顯減輕,潰瘍面逐漸縮小,神疲乏力較前減輕;又服14劑后,口腔潰瘍已痊愈。
病案分析
從發(fā)病因素入手
陰火論是李東垣的脾胃內(nèi)傷學說的主要內(nèi)容,是東垣學術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東垣云:“若飲食不節(jié),損其胃氣不能克化”;“有所勞傷,皆損其氣,氣衰則火旺,茍飲食失節(jié),寒溫不適,則脾胃乃傷;喜怒憂恐,勞役過度而耗傷元氣。”
當今社會發(fā)展迅速,夜生活越來越豐富,飲食習慣逐漸西化,諸多因素造成了與李東垣學說中所述相似的飲食、勞倦、七情所傷的發(fā)病因素。
因此,要重視引起復發(fā)性口腔潰瘍的發(fā)病因素,以預防為主,做到“食飲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
緊扣陰火病機特點
李東垣在《脾胃論·飲食勞倦所傷始為熱中論》中指出:“脾胃氣虛,則下流于腎,陰火得以乘其土位。”他認為:“陽在上而陰在下,脾主升而胃主降,若元氣虧虛,升降失常,則下焦陰分之火不能潛藏陰位而致升騰為患”。
張景岳云:“口瘡連年不愈者,此為虛火也。”
脾之經(jīng)脈連舌根,散舌下。若脾胃虛弱,土虛則浮熱上炎,熏蒸于口而致口舌生瘡。本病以脾氣虧虛為本,陰火上炎為標。在治療復發(fā)性口腔潰瘍時,應緊緊抓住陰火這一病機的特點,根據(jù)《內(nèi)經(jīng)》“勞者溫之,損者益之”的原則,以甘溫散火法為主要治療。
治療以甘溫散火法為主
復發(fā)性口腔潰瘍常伴有四肢乏力、口淡無味、納谷不馨、舌淡胖、邊有齒痕、脈濡軟等脾氣虧虛的臨床表現(xiàn),多在勞累、熬夜時復發(fā)。因此,應十分注重整體脾氣虧虛這一致病之本,以健脾培土益氣為主;同時不忘局部之口腔潰瘍因濕淫熱蒸肌膚所致,配合運用升陽散火之法,將整體與局部相結合辨治復發(fā)性口腔潰瘍。
基本方:黃芪24 g,黨參12 g,白術15 g,甘草9 g,升麻9 g,蒼耳子15 g,辛夷15 g,牡丹皮12 g,生地黃12 g,玄參12 g,千里光15 g,菝葜15 g,白花蛇舌草15 g,徐長卿15 g。
方中重用黃芪,黃芪味甘性溫,有益氣升陽、固表止汗等功效,故為君藥。黨參味甘性平,具健脾補肺,益氣生津之功效;白術味苦、甘,性溫,能夠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共為臣藥。根據(jù)“風能勝濕”的原則,使用蒼耳子、辛夷這一藥對,蒼耳子、辛夷與升麻配伍,祛風以勝濕,升陽以散火。方中生地黃、牡丹皮、玄參、千里光、菝葜、白花蛇舌草、徐長卿等藥祛風利濕,清瀉陰火,共為佐藥。甘草味甘性平,有益氣補中、瀉火解毒、調(diào)和諸藥等作用,為使藥。
諸藥配伍,甘溫散火而口腔潰瘍乃除。
來源于牙醫(y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