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活出格局
一只螞蟻拖著一穗麥芒,發(fā)現(xiàn)無法拽進窩里,它把麥芒拖到一邊,為其他螞蟻讓路。這,就是一個生命的格局。
中國人在建筑上講究大格局:門楣要高,屋宇要廣,庭院要深,然后,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shù)。其實,這也是每一個人喜歡的人心的格局。
孔子也說:“君子上達,小人下達。”成就大事之人,不僅要“上”,高屋建瓴,俯察全局;更需“達”,洞悉世事,達于情理。一言以蔽之,能成大事者,一定是個有大格局的人。
而若要有大格局,歸根結底,所需有三點——即大眼界,大襟懷,與大涵養(yǎng)。
高屋建瓴,是大眼界
農(nóng)家出身的劉邦剛打進咸陽的時候,一見宮中財寶無數(shù),便死活不肯走了。張良一見,趕忙忠言相諫。他明白,等劉邦成就了大業(yè),這點財貨根本算不得什么。但如若敗壞了漢軍名聲,甚至消磨了劉邦稱霸天下的雄心,那就大大不值了。
劉邦也從善如流,封了宮廷,向關中百姓“約法三章”,爭取了民心,奠定了爭霸天下的基礎。而入關后先忙著斂財?shù)钠鹆x軍首領們,多半沒混出什么名堂。
《論語》有云:“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小事,小利也不是不值得重視,但選擇不偏狹,不拘泥的著眼點,則是更重要的。站得高了,眼前的小境況就蒙不住雙眼;看得遠了,自然不會為一時得失盲目樂觀,或妄自菲薄。
有大格局的人,首先須有大眼界。
海納百川,是大襟懷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大的格局,來自大的包容。
世上找不到兩個一樣的人,正因為此,每個人才各有自己的獨特之處。但恰恰因為人各有所長,你的長處才不值得你引以自傲。因此,人的格局大小,往往不在于你身懷什么長處,而在于你是否看得清他人的長處,容得下他人的不同,并能跳出身份、地位帶來的成見,既以冷靜審視他人,又用胸懷包容他人。
在“容人”這一點上,“戰(zhàn)國四公子”中的孟嘗君無疑值得今人學習。但凡投奔他門下的門客,無論擅長什么,他通通以禮相待。而他對門客們種種個性的包容也得到了豐厚的報償。
他在秦國遇險,被秦王關押,便想找秦王的一個寵妾說情。寵妾同意說情,但要一件已經(jīng)獻給秦王的狐裘作為交換條件。孟嘗君的門客中有位妙手空空兒,他偷出了狐裘,帶給寵妾,孟嘗君得以獲釋。出獄后,孟嘗君連夜逃到函谷關,可守衛(wèi)有規(guī)矩,偏要等雞叫才開城門。這時,一位會學雞叫的門客就發(fā)揮了作用:他一學雞叫,引得關上公雞紛紛鳴叫,守衛(wèi)開門,孟嘗君終于逃離秦國。
你心中所能容納的人愈多,能為你賣命的人也就越多。人若是襟懷太窄,容不得性格不同,地位有別的人,做人的格局就嫌小了。格局太小,自然做不成大事。
寧靜致遠,是大涵養(yǎng)
孔子講:“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該慢下來的事情,就必須慢下來,扎扎實實地做好。而養(yǎng)心與求知,恰恰是人生種種修行里,最急不得的事情。心如若隨著權與利跳來跳去,不過徒然心煩而已。
宋代神童方仲永年少時業(yè)藝驚人,家家羨慕,可他父親偏偏圖他早賺名利,不讓他靜心學習,終日帶他出席各種名流聚會,博取名聲。就這樣,方仲永的學養(yǎng)日退五尺,最終沒能避免“泯然眾人”的命運。
大涵養(yǎng)的積淀,遠非一朝一夕的事情,無論心智的歷練,還是知識的學習,都不能急功近利,揠苗助長。唯心神寧定,厚積薄發(fā),才是收獲大涵養(yǎng),大格局的正途。
眼界高了,襟懷廣了,涵養(yǎng)深了,人的格局便大了。有了大的格局,才能心遠天地寬。在千云萬水間,游刃有余,而又怡然自樂。
來源于南師國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