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曉喻,周震,南方醫(y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yī)院•廣東省口腔醫(yī)院種植中心;劉長虹,番禺分院種植修復科;劉偉進,廣東粵城牙科技術開發(fā)中心
1病歷摘要
患者:XX,女,30歲,外企翻譯。主述:上前牙外傷,要求種植修復。系統(tǒng)病史:乙肝病毒攜帶,余無異常。
??茩z查:上唇較短,輕到中度露齦笑。前牙擁擠,右側牙列咬合接觸異常,其中15與對頜無接觸,25完全頰向萌出。11根折至齦下,腭側斷面已至牙槽嵴頂下,21近中切角斜折,斷面未見牙髓暴露,但冷熱敏感。CT檢查可見11腭側斷面至骨下,根長9.67mm,腭舌側僅預留0.8~1mm厚度骨密質(圖1)。診斷:11根折,21冠折。
2治療選擇
主觀要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快恢復美觀。客觀條件及治療方案:11最短根長9.67mm,斷面位于腭側牙槽嵴頂略下方。若考慮行冠延長術,根據生物學寬度基本原則(齦緣距牙槽嵴頂至少3mm,方可保證足夠的齦溝深度、上皮附著與結締組織寬度)該牙腭側需去掉3~4mm高度牙槽骨方可實現(xiàn)冠修復。
這導致余留牙根骨內高度將不足6mm,修復后冠根比較大。且患者為露齦笑,冠延長術后臨床牙冠變長,影響美觀。故考慮11拔除后即刻種植。21切角缺損后尚無明顯牙髓癥狀,基于盡量保留健康牙體的基本原則臨時予樹脂修復缺損,觀察期結束若無癥狀考慮瓷貼面修復,有癥狀予根管治療后全瓷冠修復。
3基于SAC分類的風險評估
治療前對患者進行SAC分類評估,詳見表1~3,表內彩色標注為患者評估指標。由以上3表評估可知,該病例為高美學風險,高復雜外科及修復類,由此對應的治療計劃如下。
第一療程:1)樹脂臨時修復21切角缺損,觀察牙髓狀態(tài);2)微創(chuàng)拔除11,即刻微創(chuàng)種植11,因余留骨量不足(在5mm牙槽嵴高度范圍內,頰舌側骨壁僅0.8~1mm)無法提供可靠的初期穩(wěn)定性,不考慮即刻修復,若植入后初期穩(wěn)定性大于15N·mm計劃早期修復(種植體植入后48h~3個月內修復)。
第二療程(初診2月后):1)視21牙髓狀態(tài)決定是否根管治療與臨時冠修復,臨時粘接;2)11種植義齒過渡修復,臨時粘接,恢復美觀及牙齦塑形。
第三療程(初診7月后):1)21全瓷修復,樹脂粘接;2)11全瓷永久修復。因樹脂粘接劑完全不溶于水,需要控制基臺邊緣在齦下1mm范圍內,預先制作代型以擠壓排除多余粘接劑,減少粘接劑溢出量,防止齦下粘接劑殘留;3)制作夜磨牙保護墊,指導患者夜間睡眠時戴用。
4第一療程:外科操作
該階段要點(圖2):1)因患者并非在外傷后第一時間就診,故術前需對殘根進行簡單處理控制炎癥,使其不影響即刻種植時的拔牙窩環(huán)境;2)優(yōu)選平臺轉移設計種植體(Ankylos3.5/11),可植入略深位置,對鄰牙及余留骨高度影響相對較小;3)植入理想的三維位置,頰腭側保留可靠骨密質,頰側骨厚度不低于2mm,未傷及重要解剖結構,種植體位于骨下;4)拔牙窩與植體間的剩余空間植骨保留有效骨量。術后X線片愈合帽與閉合螺絲連接未完全到位,但不影響種植體周骨形成(圖2M、N)。
5第二療程:早期過渡修復
植入種植體2月后,經過種植體松動高風險期,利用Ankylos平衡前牙基臺行過渡義齒修復。同時,因21已出現(xiàn)牙髓癥狀,行根管治療后臨時全冠修復。過渡義齒在后牙正常咬合狀態(tài)與下前牙無咬合接觸(圖3)。該階段目的旨在盡快恢復美觀、漸進負重及牙齦塑形,要點是盡量減少負荷。
6第三療程:最終修復
7個月后行最終修復(圖4),該階段要點是:1)選擇全瓷冠最好配合全瓷基臺,不僅能保證牙冠美學,亦不會對牙齦紅色美學造成影響,同時二者力學性能與粘接性能更匹配,有利于遠期效果的穩(wěn)定;2)基臺邊緣需控制在齦下1mm范圍內,以便去盡多余粘接劑,制作種植冠粘接劑排溢代型,控制粘接劑溢出量。
7復診隨訪
修復完成2個月后復診,患者對修復美觀度滿意,僅見牙齦輕微充血(圖5A),為口腔衛(wèi)生維護意識較差所致,行健康宣教。修復完成2年后復診,進一步行影像學檢查可見,種植體周圍骨量足夠,保留了正常的牙齒外形(圖5B、C)。
綜上,在充分收集患者信息和要求的基礎上對種植的美學、外科、修復風險進行評估有助于規(guī)范種植流程。在整個種植修復過程中,操作必須堅持組織關愛原則。而醫(yī)生對自身技能與知識的評估也至關重要,高風險病例建議由受過完善繼續(xù)教育,有豐富經驗的醫(yī)生完成。在該病例中醫(yī)生對植入位點的設計與控制依賴于長期的專業(yè)訓練和臨床積累。
來源:國際口腔醫(yī)學雜志2015年3月第42卷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