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活動-種植義齒聯(lián)合應用于咬合重建1例
牙列缺損伴重度磨耗使正中牙合位喪失,咬合垂直距離降低嚴重者可影響咀嚼功能和面容,甚至可出現(xiàn)顳下頜關節(jié)紊亂綜合征,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對此類患者在正中牙合位進行咬合重建可獲得滿意療效。筆者報道1例口腔條件差,正中牙合位無牙合接觸,息止牙合間隙6mm,用固定-活動-種植義齒聯(lián)合進行咬合重建修復的病例。
臨床資料
患者,女,43歲,于2010年10月26曰來口腔門診部就診。
主訴:“上頜假牙脫落1d,咀嚼無力,牙齒不美觀”。
檢查:上前牙樹脂固定修復,松動。11、12、13、16、21、22、23、24、25、32、36、44、45殘根,叩痛(+),1度松動。26、31、37、46、47缺失,牙槽嵴較豐滿。14、15、17、27、33、34、35、41、42、43齲齒,叩痛(-),松動(-)。正中牙合位無牙合接觸,咬合垂直距離降低,息止牙合間隙6mm,張口度正常,無顳下頜關節(jié)彈響及觸痛,牙石I度,齦緣紅腫(圖1~6)。全景片示所有殘根根尖有透光區(qū),多數(shù)牙牙槽骨水平吸收約根長的1/4~1/3,可利用牙槽骨高度:16為12.5mm,24為14.9mm,26為11.0mm(圖7)。關節(jié)片未見明顯異常(圖8)。
診斷:①上頜不良修復體,②上下牙列缺損,③慢性牙周炎,④14、15、17、27、33、34、35、41、42、43齲齒,⑤11、12、13、16、21、22、23、24、25、32、36、44、45殘根。治療過程:術前拍全景片,關節(jié)片,取研究模,照數(shù)碼像,簽署知情同意書。潔牙,拔除11、16、22、24、25、36、44、45殘根。14、15、17、27、33、34、35、41、42、43用FiltekZ350納米樹脂(3M公司,美國)充填。膠托可摘局部義齒升高咬合4mm,重新建立新的頜位關系(圖9)。
12、13、21、23根管治療后行冠延長術和纖維樁樹脂核烤瓷橋修復,32根管治療后鑄造鈷鉻樁核烤瓷冠修復。種植體采用Dentium種植體(Dentium公司,韓國)。16植入直徑4.8mm、長度10mm的種植體,24、26植入直徑4.3mm、長度10mm的種植體。種植手術時同期拔除11及行12、13、21冠延長術(圖10~11)。種植術后5個月X線片檢查確定覆蓋螺絲的位置及骨的愈合情況,表面麻醉下用SIROLaser激光治療儀(Sirona公司,德國)切除16、24、26牙齦,選擇齦蓋切除程序,工作頭選直徑320μm,光纖功率4W,連續(xù)模式。切割過程中拿握好支點及手柄的角度,保證切割后的牙齦組織邊緣連續(xù)、圓滑(圖12~13),暴露并取出覆蓋螺絲,上愈合基臺,3周后形成良好的齦袖口,取模制作修復體。1周后臨時粘固上頜烤瓷冠橋,戴下頜鑄造支架可摘局部義齒(圖14~21)。
1個月后用Fuji玻璃離子水門汀(GC公司,曰本)永久粘固上頜烤瓷冠撟。修復后1年復查,患者訴義齒咀嚼、發(fā)音功能良好,舒適美觀,無壓痛。檢查:口腔衛(wèi)生良好,牙齦正常,種植體穩(wěn)固,咬合良好(圖22~26)。X線片示:16、24、26種植體頸部無明顯骨吸收,顳下頜關節(jié)維持原有狀態(tài)(圖27~28)。
討論
對口腔條件差、咬合垂直距離低、需要進行咬合重建的患者,因治療方法多,療程長,費用高,為患者制定個性化的系列治療方案時應考慮患者的年齡、主觀要求、經(jīng)濟條件、配合情況、美觀、功能、固位、牙周支持能力及游離端缺失牙等因素。告知患者每種方案的步驟、時間、費用及可能的風險,簽署知情同意書。該患者口腔衛(wèi)生差,殘根13顆,齲齒10顆,缺失牙5顆。修復后應加強口腔衛(wèi)生宣教工作,使用軟毛牙刷和高檔微磨料的牙膏,采用改良Bass刷牙法,用沾有洗必泰的牙刷、牙線、牙間隙刷清除菌斑及食物殘渣,避免種植體周圍炎的發(fā)生。種植二期手術可用手術刀、電刀及激光進行,手術刀切割軟組織時組織細胞被擠壓、割開,術中出血不可避免,創(chuàng)口愈合以形成瘢痕組織為特征。而激光頭經(jīng)過部位的細胞蒸發(fā)、氣化,切割時毫無阻力,切跡整齊、精確、無出血、對組織的機械創(chuàng)傷小,可防止局部感染,切口愈合快。
在表面麻醉下用激光切除16、24、26牙齦,暴露并取出覆蓋螺絲,安放愈合基臺,操作簡単,安全有效。術中不出血,視野清晰,切割精確,手術時間短。術后無疼痛及腫脹,可立即飲食,切口愈合快,患者感覺更舒適。咬合重建修復是指用修復方法對牙列的咬合狀態(tài)進行改造和重新建立,包括全牙弓牙合面再造、頜位改正、合適垂直距離的恢復及正常牙合關系的重建,通過咬合重建修復可以去除病理性牙合因素,改善咬合功能,有利于顳下頜關節(jié)功能健康,緩解咀嚼肌功能障礙;改變咬合垂直距離過低引起的衰老面容;開辟修復間隙;改善多數(shù)牙的顏色和形態(tài)。
其要點有:①重新建立新的頜位關系,找到穩(wěn)定正確的牙尖交錯位,確定正確的垂直距離高度。該患者息止牙合間隙6mm,用上下頜可摘局部義齒升高咬合4mm,調磨16、24、26基托組織面,使之離開黏膜約2mm,以免咀嚼時壓迫種植體使其松動;②調整咬合接觸,適應新的頜位關系,建立能為患者接受的前牙切導斜面,消除后牙牙合干擾。該患者戴用可摘局部義齒經(jīng)過兩個月的反復修正、調改合適后再戴用4個月才進行永久修復;③從過渡義齒到永久修復,在維持現(xiàn)有咬合垂直距離和咬合關系的前提下分段完成永久修復體,或在準確記錄咬合垂直距離、面弓轉移牙合平面前提下一次性印模,在可調牙合架上完成修復體制作。暫時性牙合墊起關鍵作用,其牙合面平整無解剖形態(tài),與對頜牙均勻點接觸,厚度2~4mm,戴3~6個月,應循序漸進,定期調整頜關系及垂直距離,形成舒適和理想的頜位關系。
患者感覺舒適,咀嚼功能恢復良好,外形美觀。在進行咬合重建時應遵循兩大原則。其一是建立穩(wěn)定的靜態(tài)咬合接觸,使咬合力能夠有效地分散至多個方向;其二是建立協(xié)調一致的牙合曲線以及牙尖斜面等咬合引導結構,使咀嚼時下頜能夠沿上頜牙的引導結構進行流暢、自如的運動。因天然牙與種植牙的生理動度不一樣,受到過大牙合力時牙周膜的黏彈性可大大緩沖牙合力,而種植牙可造成骨的微骨折,進而出現(xiàn)骨吸收及上部結構的破壞。故應在輕咬時天然牙有接觸,種植牙無接觸,緊咬時種植牙有接觸。
種植體在后牙區(qū),應設計為尖牙保護牙合,修復體在正中牙合時功能尖與相對應的窩有1mm的自由活動空間,為面的咬合接觸,磨牙的功能尖盡量接近基臺的正上方,側方牙合時脫離接觸。適當減徑,降低牙尖斜度,以減少種植體受到的扭力,有利于種植體的長期穩(wěn)定。該患者口內多種修復體共存,咀嚼時不同的修復體其動度不一樣,材料磨耗不一樣,應避免咀嚼過硬食物,定期調改修復體的牙合面接觸形態(tài),使之與對牙合牙有廣泛、穩(wěn)定、多點接觸,及時重襯可摘局部義齒,實現(xiàn)咬合的均衡與平衡??傊?,對于口腔條件差,咬合垂直距離降低,需要進行咬合重建的患者,治療的目的是改善咀嚼功能和外觀,同時要延續(xù)牙齒咬合與咀嚼系統(tǒng)其他組成部分的協(xié)調性,避免因牙合關系的變化造成咀嚼肌緊張、顳下頜關節(jié)紊亂等醫(yī)源性疾病。良好的溝通,慎重的選擇,恰當?shù)脑O計,精準的制作,到位的隨訪才能獲得長期穩(wěn)定的療效。
來源于口腔醫(yī)學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