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CT輔助診斷牙根外吸收2例
作者:常思佳,北京大學口腔醫(yī)院門診部牙體牙髓科
牙根外吸收(external resorption)是指牙根表面發(fā)生的進行性病理性吸收。該病多無明顯的臨床癥狀,早期難以發(fā)現(xiàn),多在吸收后期引起牙髓病變或牙齒松動后才發(fā)現(xiàn)?,F(xiàn)報告牙根外吸收2例,供同行借鑒參考。
病例1:
患者:男,27歲。3年來左下后牙不敢咬硬物,近2年來牙齦反復出現(xiàn)腫脹,無明顯疼痛不適。
檢查:36遠中頰尖缺損,牙合面中央窩至遠中邊緣嵴見隱裂紋,叩痛(±),松動Ⅰ度,頰側(cè)齦緣見直徑約1cm大小腫包(圖1a),近中頰探及6mm深窄牙周袋。X線片示近中根影像模糊,似有外吸收,根尖周見15mm×15mm低密度影(圖1b)。
診斷:慢性根尖周炎,牙根外吸收。
試行根管治療,測近舌根工作長度為17.0mm,近中頰根管于12mm處顯示超出根尖孔,拍錐形束CT顯示近中根近中面根尖吸收呈蟲蝕狀,頰側(cè)觀見根中部吸收,與根管穿通,近中根根尖呈蟲蝕狀(圖1c),建議拔除。拔除后近中根遠中根管壁上有穿孔(圖1d、e)。
病例2:
患者:男,46歲。1個月來左下后牙冷熱刺激痛,偶有自發(fā)痛,伴咬物不適。10d前自發(fā)痛及冷熱刺激痛加重,夜間痛、放散痛明顯。
檢查:36牙冠無隱裂及齲損;冷試遲鈍,熱試遲緩性痛;牙齦紅腫,近中頰側(cè)探及窄深牙周袋,PD=8mm,溢膿;叩痛(+),松動Ⅰ度,頰側(cè)根分叉病變Ⅱ°。
X線片示:近中根根尖周及根周“燒瓶樣”低密度影,約6mm×4mm。近中根細錐形,無根管影像,根分叉區(qū)低密度影(圖2a)。錐形束CT示:近中根外吸收,未見根裂。
診斷:牙周牙髓聯(lián)合病變伴根外吸收(圖2b)。建議拔除。
牙根外吸收分為3種類型:表面吸收、炎癥性吸收、置換性吸收,其中炎癥性吸收是進展最快,破壞性最強的一種;炎癥性吸收通常與外傷有關(guān)。本文兩例均屬于炎癥性吸收,病例1炎癥的原因應該是隱裂導致牙髓感染壞死,繼而導致慢性根尖周炎,慢性根尖周炎未經(jīng)治療而引發(fā)牙根外吸收;病例2是由于牙周感染引起牙根外吸收和牙髓炎癥。牙根外吸收早期多無臨床癥狀,多數(shù)在引起牙髓感染或牙齒松動后才發(fā)現(xiàn),本文2個病例都是在吸收較嚴重時發(fā)現(xiàn);且在X線片上無法確定是否有外吸收,通過錐形束CT在三個錐度上準確、直觀地反映根外吸收的部位、范圍以及與牙槽骨的關(guān)系,最終通過錐形束CT明確診斷。
牙根外吸收的診斷尤其是早期診斷,錐形束CT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已成為目前臨床檢查中最為有效的工具。發(fā)生根外吸收的患牙多預后不佳,2個病例中的患牙均拔除。早期可在根管內(nèi)封氫氧化鈣制劑防止其發(fā)展,但時間不宜超過3個月,因為長時間的封藥可導致牙本質(zhì)的彈性下降,牙根容易折斷。在治療過程中,建議若發(fā)現(xiàn)牙根外吸收應向患者交代預后較差,拔牙可能較大。
來源于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2014年11月第24卷第11期